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English

当前位置: 紫金娱乐网 >> 梁弘志

只上第一集让你惊叹第二集把你气哭游喧宜宾泽尔丹大黑摩季深紫乐队

发布时间:2022-08-10 17:56:44

第一集让你惊叹,第二集把你气哭

有这么一个纪录片,看完第一集,会高兴,会欣喜。

古老的神话在这里变成现实,你会惊叹中国劳动人民的团结与智慧,勇气与担当。

可是看完第二集,恰如当头浇上一盆冷水。

你会一脸懵逼的想,我刚才看了个什么玩意儿。标题写的,和实际讲的,完全不是一回事啊。

究竟是个什么片子,两集内做出了如此巨大的戴薇差异呢?夏BB今天来说道说道。

《最美公路》

纪录片一开头就说,中国故事由中国的道路书写。也就是说,主创对节目的定位,是讲述中国公路背后的故事。

片子把要讲述的公路分为挂壁、跨海、遁地、飞天等六个部分,每一集一个部分。

夏BB先来说一说优秀的第一集,第一集讲的是挂壁。

挂壁,“依附在悬崖峭壁上”。

挂壁公路,就是依悬崖而建,顺峻岭而修的险要公路。

郭亮村,太行山深处的一个古老公路,坐落在海拔一千七百米的绝壁上。

绝壁有多“绝”呢?我们来看一下。

前面是壁立千仞,后面是大山万顷。村子就像一个孤岛,几乎没有出路。

村民们平时出行,靠的是在悬崖上开凿出的一条狭窄的悬空天梯。人行其上,稍有不慎,便会跌入万丈深渊。

险要的地理环境,给村民们的生活造成了诸多不便。

归结起来,称之为四大难。

第一大难钟明峻,买卖东西难。无论是从外面买东西进来,还是把里面的东西卖出去,只要货物稍微大一些,就通行不便。

第二大难,看病难。患了重病的村民需要去城里救治,只能把他放到担架上,抬着下天梯。

有许多人在去医院的中途就坚持不住,去世了。

婚恋嫁娶更是村子里的头号难题。山下面几乎没有人愿意嫁到出行如此不方便的山上来。

村子里的人只能内部消化,近亲结婚。发展到后来,村子里八十多户人家都是亲戚。

第四大难,小孩上学难。天气温暖的时候还好,可一到冬天,大雪封山,路面结冰,小孩子们还是要照常下山上学。

有一次,一个十多岁的小女孩,在天梯的最后一块,失足滑到山沟。

这一悲剧让郭亮村的老书记申明信下定决心:一定要给村民们凿一条路出来。

村里的十三个人成立了一个施工队,专门负责开山。这十三个人后来被人奉为十三勇士。

常见的铁锤,藤织的安全帽,土制的炸药成为了凿路的工具。

设备简陋得不像是去开山,更像是去自家的菜园里挖红薯。

节目组的两个人在山里试着用锤子来凿了一下山。体验过后,他们的感受是,凭这些东西开山,基本上不可能。

于是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勇气,在此刻体现无遗。

十三勇士们先画好既定的路线,在悬崖上每隔十米放置炸药,爆破之后,进入炸药口,然后往两边开凿,连通这些炸药口。

爆破极为危险,郭亮村的土专家王怀堂,在一次排险的过程中不幸牺牲。

全身的骨头骨折,头也不知道飞到哪里去了。抬回来的时候,像一滩肉泥。

可是这个惨痛的事故并没有吓倒他们。凭着极强的毅力与耐力,十三勇士一锤一锤的与山石做抗争。且是最初与下夹头松开按钮相连接的那1个阀上

为了子孙后代,为了村庄的未来,他们义无反顾,默默锤击。

锤了多少锤,现在已无从知晓。只知道前面说的那种平平无奇的锤子,锤坏了四千多个。

什么概念呢?大家可以去五金店去感受一下那种锤子,摸一摸它的质感,想一想自己多久可以把它锤坏。夏BB想假如是自己,一年也锤不坏一把。

终于,在十三勇士多年的努力下,一条长一千二百米,宽六米,高五米的挂壁公路修成了。

中国古代的神话寓言故事愚公移山里,愚公要凭双手把挡在门前的山移开。

在上个世纪,郭亮村的“愚公”们,真正的用双手在坚硬的岩石里开辟出了一条路,把神话变成了现实,使郭亮村的日子越过越好。

要是这个片子这么拍下去,那夏BB今天一定是在这里对它大这也刺激了国产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加赞扬。但是当我打开第二集的时候,意想不到的事情出现了。

第二集讲的是跨海。

跨海大桥是这一集的主角。

胶州湾跨海大桥,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当地政府为了解决从青岛市区到黄岛区距离过长的问题,决定修建一座跨海大桥,横跨胶州湾。

造桥遇到的最大阻碍,是大自然的威力。

夏季肆虐的台风,冬日冰封的海洋,都对大桥有着严重的影响。

那么问题是如何解决的呢?片9子告诉我们,施工团队到另外一座已经建好的跨海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上取经学习。

学习了些什么呢?不知道,片子暂时没有告诉我们,因为它一转,就转到另外一个问题——怎么让大桥的建成不影响钱塘潮——上面去了。行程在500-600mm就能够

片子对问题的解决描述也很简单:工程人员模拟了海湾的水流,对桥梁模型进行反复测试,最终将大桥设计成巨大的S型。

一句话,就将大桥遇到头号问题轻松解决,随便到像去打了个酱油。

但到此时,我还天真的以为,重头戏是要放到胶州湾那边去讲:台风和冰冻是怎么解决的呢?

夏BB仍满怀期待。

可是万万想不到,这个片子来了个神奇的叙事。

一句“杭州湾大桥珠玉在前,也给了胶州湾大桥的建造以无限信心”,就又把胶州湾大桥给建成了。

让我们来捋一捋这个逻辑。

A遇到了一些困难,这个困难是怎么解决的呢?求助于做成过这件事情的B。那么B又是怎么解决的呢?B都已经做成了,你就不要问了好不好!

好强的逻辑。当年宋小宝有一个小品大概也是这么回事。

宋小宝到饭店点了一碗炒面发现太干了,就换了一碗汤面。结账的时候:先生汤面没出钱。汤面出什么钱,我拿炒面换的。那炒面也没出钱呐?炒面我又没吃,我出什么钱。

而且还有一点,杭州湾大桥在南方,基本上一年四季不结冰。

那胶州湾大桥这个抵抗冰冻的经验又是哪颗“珠玉”传授的经验呢?片子没说,谈芳兵我们自然也无从知晓。

就这么不明不白的,经过一万名工人师傅四年的修建,耗费45万吨钢材,230万立方米混凝土后,片子告诉我们,胶州湾大桥圆满建设成功。

讲桥梁的保养与维护,数据采集分析什么的没讲多少,倒是看着维护人员操作了一把无人机,并强调了无人机的高科技性。

末了还发出感叹:采用先进的智能设备,对大桥来说是一个主导的方向。

这让夏BB产生了严重的恍惚,一度怀疑这片子讲的不是大桥,而是智能设备,比如说无人机。

在将这两个大桥草率的介绍完之后,这个神奇的纪录片一路狂奔,在不知所云,文不对题的道路上一去不复返。

片子里的两位探路人先是去了一所小学。

其中一位探路人,著名舞蹈演员朱洁静老师,戴着鲜艳的红领巾,睁着大眼睛,“专心致志”的听老师讲桥梁的课并和小学生一起制作桥梁模型。

然后他们又去了一家啤酒店。

我们亲爱的两位探路人先感叹了一番啤酒种类的丰富,然后外国酿酒师朋友细心的给他们讲解每瓶之间的不同。画外音再巧妙的一带,青岛与啤酒就顺理成章的喧宾夺主出了场。

手工酿酒、青岛老城区强麦啤酒厂、塑料袋装青岛啤酒、双苦啤酒等等与桥梁毫无关联的名词就一个个粉墨登场。

之后他们又到了一位热爱中华文化的外国友人戴岭家里。

一本《道德经——青岛翻译——戴岭》被着重介绍,三个人在一起写毛笔字,互相吹捧。

更绝的是,两位探路人坐在地上,看外国友人弹着吉他唱:我不是中国通,我是一个山东通。

在走完这三个地方后,朱洁静老师开始讲她的舞剧朱鹮。艺术创造手法,朱鹮的现状,通通介绍了个遍,并由此引申到环境保护方面。

最后两个与环境有关的湖面大桥终于被微微提起,转瞬之后,朱洁静老师开始翩翩起舞,第二集结束了。

夏BB从恍惚中醒来,思考到底发生了什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现在这个局面。

一个最美公路,大部分时间讲的是啤酒、道德经、朱鹮。

细想之下,夏BB觉得可能有两个原因。

一是赞助上的妥协。片子里出现的那些具有商业属性的元素,可能都提供了不菲的赞助费。为了利益,片子主创做了让步。

二是拍摄的失误。比如介绍桥梁的维护却成了智能设备专场,学校里让探路人戴上红领巾装嫩等等。

重心不明,拍摄手法老套,挖掘不深入等等问题层出不穷。

但是夏BB觉得最重要的,可能还是主创对这个纪录片的定位问题。

第一集里面突出了一个迎难而上、向往未来的主题。

无论是上面介绍的郭亮路,还是没有介绍的抗战时期修建的滇缅公路,都是一群人为了希望而不畏艰险用血与肉铸成的。

事件本身就有其雄厚的力量,不用太过刻意的渲染,就能彰显其思想。虽然探路人也偶尔有一些刻意升华的尬聊,但篇幅较少,影响不大。

但是到了第二集,主创野心变大。想把桥梁与舞蹈,啤酒文化等等做一个结合,并凸显出人与自然的主题。

可是结合得非常失败。片子并没有从桥梁上着手,在逻辑混乱的把主体介绍完之后,立马转向了文化艺术层面。

探路人在小学里回想初心,在略带宣称性质的啤酒店介绍市民与啤酒文化,与外国友人探讨道德经与中华文化,最后由朱鹮引申到环境保护与自然。

可是这些东西都非常独立,并没有与跨海大桥安胜浩产生什么有机联系。

能放不能收形容它应该非常贴切,在引入一个新的事物之后,便头也不回地讲下去,全然忘了它自己本来应该是干什么的。

待到最后实在收不住了,就来上一个牵强的总结,蒙混过关。

比如一大段啤酒文化的介绍之后,片子就这么来收尾:原材料的新鲜至关重要,受益于胶州湾跨海大桥的贯通,如今的江河(人名)能以更便捷的方式将原料从港口运往市区的工厂。

这哭笑不得的联系,再加上低劣的拍摄手法,使片子的观赏性进一步打了折扣。一个好的题材,似乎就这样被浪费掉了。

希望以后的创作者们,能够立足于主体,有机地发散,流畅详尽地将真实的东西呈现出来。

那些在学校里戴红领巾听课的摆拍,拍出来自己看看就好,不必要放出来贻笑大方。

上下滑动查看如何投稿

校服定制
盐城工服
恩平市试验机
淮安工服
友情链接